2025-10-21 (最新)
1.中自科技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将实验室的创新样品催化为市场的成熟产品,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催化之道”。其“催化之道”贯穿三大维度:在市场层面,将技术突破催化为市场份额,打破外资巨头垄断;在产学研层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战略层面,以材料科学为基,催化环境催化剂、储能装备、复合材料三条增长曲线,布局未来产业。这条道路,既是技术攻坚之路,更是创新方法论的成功实践。“我们必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做难而正确的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自科技董事长陈启章坚定地说。攻坚催化剂技术 打开市场中自科技的“催化之道”,首先体现在将技术突破催化为市场份额,在外资巨头林立的催化剂市场撕开更大的口子。2005年,中自科技开始与四川大学进行合作,自此开启催化剂研发的第一步。彼时巴斯夫、庄信万丰等欧美巨头在机动车尾气催化剂市场呈垄断之势,陈启章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中自科技的第一站,瞄准了摩托车市场。2006年冬天,中自科技带着第一份样品,奔赴广东江门豪爵铃木送样。然而样品却在测试过程中出现黑斑,最终不合格,宣告创业团队的首秀失利。陈启章并未言弃。他随后带领研发团队日夜攻坚,从材料、水的PH值、焙烧温度等逐一入手,最终攻克了其间的技术难题。自此,在摩托车催化剂领域,中自科技打破了欧美巨头的垄断,并逐渐站稳了脚跟。但摩托车市场毕竟体量有限,环顾“国一”到“国五”排放标准实施期间,中自科技在催化剂领域的市场份额并不算大。陈启章说,其间公司一直是“跟跑”,在追随欧美巨头的脚步。直到2019年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苛的排放标准“国六”正式实施,中自科技才开始提起步子,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一方面,公司突破外资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掌握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先进涂覆技术等环境催化材料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中自科技此前通过分步收购成都光明田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打入长安汽车供应链,实现乘用车催化剂国产化“从零到一”的突破。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后,中自科技的产能迅速提升,年产能达400万套,同时公司加大了新能源车企的新客户开拓力度。展望即将到来的“国七”时代,中自科技目标不再是“并跑”,而是引领。陈启章说,三年前,中自科技提前启动了技术预研,已经为“国七”排放标准做好了技术储备,“汽油、柴油及天然气领域的催化剂都已准备好了。”巧用产学研 “催化”高校成果对于科创企业而言,最大的壁垒往往不是研发本身,而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样品变成稳定、可靠、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不同于大多数企业全部自建研发团队的模式,中自科技善于“巧借外力”。公司构建了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产学研用及合作研发为补充的研发模式,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等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并从合作中“挖掘”出了不少核心产品。例如,中自科技最早的尾气净化剂业务,是与四川大学合作而来;中自科技的固态电池业务、智能微电网业务,分别是在引进电子科技大学固态电池技术和天津大学及中国工程院王成山院士团队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作为从知名国企出来的工程师,陈启章深知其中的不易:“学校里面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属于一级,我们需要走九级,从概念、小试、中试,然后到产业化,再到商品化,中间每个环节都可能‘死掉’,真的是‘九死一生’。”至于如何提高转化的成功率,陈启章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的答案是:全部沿用标准化流程、批量培养工程师、重视与高校合作中思维更灵活的年轻学生。“我们的方法论经过了时间检验,只要是我们愿意做的事,就一定能把它做成功。”陈启章对此信心十足。“催化”未来 梯次布局创新业务中自科技的“催化之道”不仅体现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为此,中自科技规划了驱动未来增长的三条业务曲线。一是环境催化剂,这是公司的立业之本和稳定现金流来源。面向下一阶段排放标准,中自科技的新产品包括柴油车、汽油车的“国七”后处理催化剂,以及工业废气净化催化剂等。二是新能源业务,这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是公司未来业绩增量的关键。公司在国内主攻工商业侧的储能项目,在海外则聚焦产品销售和整体解决方案输出。三是新材料业务,即基于不同树脂体系的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目前公司正在进行产能建设,建成后产品应用范围涵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尽管未来规划和空间已经明确,但资本市场给予中自科技的估值并不算高。陈启章并不避讳这个问题:“这可能跟我们的性格也有关系,我们一直习惯的是‘做比说更重要’。我们的团队是能打硬仗、能解决问题的队伍,几年以后,大家一定能看到我们的价值。” (08:07)
2.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催化之道”。其“催化之道”贯穿三大维度:在市场层面,将技术突破... (06:07)